《绿色技术评价通则》团体标准启动会成功召开
绿色技术是指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兴技术,包括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等领域,涵盖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技术。绿色技术创新正成为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新兴领域。伴随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建立健全,绿色技术创新日益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2022年9月15日,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绿色制造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工合绿专委”)牵头组织起草的“《绿色技术评价通则》团体标准启动会”,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在北京成功召开。
中国工合绿专委副秘书长汪贤峰、专家组副组长殷睿宇、标准部主任周海辉,以及有关部门的代表、专家共同出席本次会议。来自电子、化工、冶金、家电、化纤、电池、照明、钢铁、建材、机械、橡胶、涂料、塑料、新能源等多个行业的代表企业、机构、科研院所等63家企事业单位共计92名代表共同参会。本次会议由标准部主任周海辉主持。
团体标准《绿色技术评价通则》于2021年经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批准立项,由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牵头编制。基于我国绿色评价的总体框架,从技术性能、环境质量、经济效益、社会安全等维度,引导和规范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此项标准规定了绿色技术的评价范围、术语和定义、总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程序、评价要求,适用于绿色技术的评价工作。
会上中国工合绿专委副秘书长汪贤峰指出我国绿色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在全球绿色发展大趋势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下,我国在多年前就已布局绿色产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以及“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等,“十四五规划”提出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均体现了我国推动绿色发展的目标和决心。目前我国已形成涵盖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产业的116项绿色技术的推广目录。多年的技术积累使我国在一些绿色技术领域已然领先,并在未来会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但是也应该看到,长远技术部署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推广机制不畅等问题,都是目前绿色技术发展的掣肘。明确绿色技术要求,构建绿色技术评价体系是建设我国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更是夯实我国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标准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及各起草单位代表,针对《绿色技术评价通则》标准的评价范围、总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程序、评价要求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围绕技术性能、环境质量、经济效益、社会安全等评价指标,参会各位专家和企业代表进行了充分讨论,发表了各自观点和意见,并提出了修改建议。标准起草组将汇总整理相关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标准内容。
最后,中国工合绿专委专家组副组长殷睿宇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表示制定《绿色技术评价通则》是为落实《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也是为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备、资源配置高效、成果转化顺畅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产业发展贯通融合的绿色技术创新新局面。在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双碳目标、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绿色工业、数字经济的新时期,企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营销竞争,转向了话语权竞争、标准竞争、和创新力竞争。这是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新的市场环境、新的竞争方式,各企业,应当积极认知、积极转变思想、积极布局、积极参与。希望更多企业加入到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中来,主动抓住“话语权”,积极参与标准的制修订,成为标准化的建言者、参与者、使用者和受益者。希望通过此次《绿色技术评价通则》标准的制定,能够引导和吸引更多企业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力度,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提升产业绿色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做出重要贡献。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将加快推进《绿色技术评价通则》标准的发布实施,对指导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在国家双碳目标、绿色发展的战略下,创新绿色技术,建立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需要各行业、全社会共同参与,携手前行。